-
【央廣華語】「有"李"取鬧」我可以心甘情庝,但你不能理所當然
從沒有一個男性如此通透地聽懂女性的心聲,因此,妻子及女友往往藉著分享口罩男的文字,期待另一半,多一點點理解自己無處傾訴的心情。
「央廣即時通」節目收聽網址:
http://radio.rti.org.tw/program/detail/?recordId=1305
「十分好文摘-周六」節目收聽網址:
http://radio.rti.org.tw/program/detail/?recordId=1316 -
Private video
This video is private. -
Private video
This video is private. -
Private video
This video is private. -
【央廣】臺灣小百科《第一位採集閩南歌謠的音樂家-呂泉生》〈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第一位採集閩南歌謠的音樂家-呂泉生》〈廣播)
主持:陳惠芳,主述:莊永明。
呂泉生筆名呂玲朗(日據時期)、田舍翁、居然、鐵生、泉生、羅仙、明秋、長風(終戰以後),1916年7月1日出生於台中縣神岡鄉的基督教家庭。由於天生好歌喉,童年時代,受家人鼓勵參加教會唱詩班,14歲考進台中一中,中學三年級時因為在東京聽了一場音樂會,啟發他對小提琴的興趣,自學小提琴,還因為沉迷於琴韻中,五年制的中學讀了六年才畢業。20歲負笈東瀛,入東京東洋音樂學校鋼琴科,二年級時由於一次意外傷害,手指受傷,斷送原先立志成為鋼琴家的美夢,而改修聲樂,1939年呂泉生完成學業,應聘於東寶日本劇場,擔任職業演唱家。東寶日劇公司負責人秦豐吉為了籌畫新的節目,命渡邊武邊來台採集民歌,但僅收集一些山地民謠及流行歌曲,這件事讓呂泉生下定決心藥單負起將鄉土民謠琢磨成藝術作品的重任。1943年因父喪返台,和?文社愛好藝術的青年過往甚密,?文社發行的台灣文學季刊、和日人西川滿創辦的「文藝台灣」是戰時台灣文藝界的兩大主力,呂泉生以藝名「呂玲朗」將採集整編一南一北閩南民謠以合唱曲形式刊載在台灣文學雜誌季刊上。呂泉生不久又採編了嘉義民謠「一隻鳥仔哮救救」,他將這些閩南民謠作為合唱教材,充當他所創辦的厚生合唱團的練習曲,厚生合唱團成為台灣第一個演唱閩南民謠的合唱團。
1943年呂泉生等一百餘人組織的厚生演劇研究會成立,九月三日舉行第一次發表會,在台北永樂座演出閹雞,呂泉生採用「丟丟銅仔」、「六月田水」為舞台音樂,卻遭日人以新台灣音樂違反皇民化的理由禁唱,不過東京廣播協會卻在日本播放「丟丟銅仔」、「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救救」的合唱錄音,此事給呂泉生極大的感觸。呂泉生1944年任職台北放送局,終戰後改為台灣廣播電臺,後又改稱中國廣播公司,呂泉生仍繼續留任,呂泉生除了領導電台的XUPA合唱團外,還擔任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今台灣省交響樂團前身)合唱隊及台灣省文化協進會合唱團指揮,是戰後初期推動合唱教育最重要的播種者,1957年他開始領導台灣第一個私人兒童合唱團-榮星兒童合唱團。呂泉生對鄉土的感情融於旋律中,默默不求聞達,是台灣樂壇耕耘最勤最久的一位老圃。
(文字取材自莊永明所著之「台灣第一」) -
【央廣】臺灣小百科《立石鐵臣--臺灣民俗版畫第一人》
【央廣純聲音廣播】臺灣小百科《立石鐵臣--臺灣民俗版畫第一人》
主持:陳惠芳,主述:莊永明。
立石鐵臣,雅號「立石青玄」,1905年3月11日出生於台北市,是一位在台灣出生的日本畫家。7歲時因父親調職,舉家遷回日本,直到28歲才又回到台灣,並以繪畫和台灣結緣。1934年受邀加入由楊三郎、李梅樹、顏水龍等七位台灣畫家所創立的「台陽美術協會」,成為唯一的日籍創辦人。1941年7月擔任金關丈夫等人所創刊的《民俗台灣》編務工作,成為該雜誌的靈魂人物,並以素描台灣的特異風物做為版畫題材,連載「台灣民俗圖繪」專欄,為台灣風土、文化刻繪出珍貴的風俗景象,也為台灣版畫留下歷史的一頁。1948年立石鐵臣返回日本定居於東京。1962年完成《台灣畫冊》,畫冊忠實反映出台灣人的真實生活,主題內容如台灣田野風景、元宵燈、七爺八爺、摸乳巷、眠床、竹搖籃、排灣族的木梳子等等。
立石鐵臣關心熱愛臺灣,不僅以油畫、速寫描繪臺灣的自然美景,且將臺灣的傳統民間生活、傳統工藝做為其版畫與設計表現的主要題材,建立了獨具臺灣文化特色的設計作品。文學家向陽指出立石鐵臣的版畫,是他獻給臺灣的珍貴禮物,在李賢文主持的《雄獅美術》推出〈立石鐵臣專輯〉之後,才為藝術界和知識界所注意,該刊以總計24頁的篇幅刊載部份「民俗圖繪」版畫、立石鐵臣自撰的〈我的創作軌跡〉、〈談油彩細密畫的創作〉,對立石鐵臣做第一次全面完整的介紹,肯定了他讓對臺灣的愛與貢獻。此外,向陽認為能夠全面展現立石精神的還有1996年9月,由立石家屬提供畫作,臺北縣立文化中心編輯出版的《台灣畫冊》,立石鐵臣當年為臺灣所畫的民俗圖畫方才鮮明地呈現於今人眼前,我們可以從其饒富趣味的線條中,看見立石鐵臣對臺灣的真切深情,而他也如同鹽月桃甫一樣,在晚年仍持續以作畫思念心靈的故鄉臺灣。1980年4月9日因肺癌病逝於東京,享年75歲。
(以上文字部分取材自莊永明策劃之「正港台灣人」) -
專訪作者李江琳談 《當鐵鳥在天空飛翔》40分鐘版 (2012.10.25 )
專訪作者李江琳談 當鐵鳥在天空飛翔 (2012.10.25 )
漢人獨立史學研究者‧李江琳,繼兩年前寫下《1959:拉薩 !》這本書,首度揭開1959年達賴喇嘛流亡印度的歷史真相之後,最近再度執筆完成《當鐵鳥在天空飛翔──1956~1962青藏高原上的祕密戰爭》這本鉅著,重現半個世紀以來,始終被中共冰封雪藏在黃河以及長江之源的歷史浩劫......
●李江琳簡介
江西南昌人。1982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1987年獲山東大學美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88年留學美國,先後獲得波士頓布蘭戴斯大學猶太歷史碩士和紐約皇后學院圖書館學碩士學位。從2004年開始研究西藏問題。2007年以來持續研究西藏流亡史,在印度和尼泊爾訪問了17個西藏難民定居點、近300名來自西藏三區的難民。先後在《明報月刊》、《開放》、《人與人權》、《中國人權雙周刊》等雜志發表了多篇有關西藏問題和西藏流亡社會的文章。曾著有《1959:拉薩!──達賴喇嘛如何出走》,是重建1959年達賴喇嘛流亡史實的重要作品。 -
【央廣】白先勇談『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2012.7.12)
白先勇談『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2012.7.12)
知名作家白先勇最近出了一部書:『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書中運用了極為珍貴並且豐富的照片史料,將這位從1911年武昌起義開始,就為新肇建的中華民國出生入死,自北伐、抗戰到國共內戰,無役不與、屢建奇功的戰神,留下令人無限驚嘆、又令人無限欷噓的歷史身影。白先勇先生以文學家如椽之筆,為身經百戰的父親寫史,下筆嚴謹,但歷史情境,卻躍然紙上,讓讀者恍如走入時光隧道,揭開一段又一段在後人來看,始終晦澀不明、但卻驚心動魄的民國歲月。
白先勇先後畢於台大外文系及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取得文學創作碩士。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民國三十三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居香港,四十一年來台與父母團聚,五十二年赴美留學、定居,五十四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民國八十三年退休。民國八十六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 -
Private video
This video is private. -
【央廣華語】「有"李"取鬧」紅樓夢教你的十堂理財課
「央廣即時通」節目收聽網址:
http://radio.rti.org.tw/program/detail/?recordId=1305
「十分好文摘-周日」節目收聽網址:
http://radio.rti.org.tw/program/detail/?recordId=1245
「有"李"取鬧」單元資深廣播人李正純分享「紅樓夢教你的十堂理財課 」
《紅樓夢》不只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也富含了許多值得現代人借鏡的理財哲學。
走進大觀園,找出隱藏其中的財富機鋒與管理哲學,串連古今金融知識、讀懂理債理財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
【央廣華語】「有"李"取鬧」蘇東坡和莎士比亞有妹妹?
「央廣即時通」節目收聽網址:
http://radio.rti.org.tw/program/detail/?recordId=1305
「十分好文摘-周日」節目收聽網址:
http://radio.rti.org.tw/program/detail/?recordId=1245
「有"李"取鬧」單元資深廣播人李正純談莎小妹和蘇小妹
「十分好文摘」主持人李正純延伸本週介紹的好書
張曉風著「花樹下,我還可以再站一會兒」
輯二「莎小妹和蘇小妹」
這兩位被後人杜撰的奇女子有什麼精彩故事?
兩者之間有何關聯? -
【央廣】臺灣小百科《臺灣歌樂的諍友-陳君玉》〈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臺灣歌樂的諍友-陳君玉》〈廣播)
陳君玉,筆名鄉夫、陳鄉夫,台北市大稻埕人,生於1906年,出身貧困,父親為人力車伕,無力培育他進學,因此陳君玉只唸到公學校四、五年級就被迫輟學。少年時期,陳君玉當過小販、布袋戲班學徒,後來到印刷廠當撿字工人,充實了他的求知慾望,之後來遠赴山東、東北,在日人經營的報社內工作,因為在大陸工作的時間不算短,還學會了一口漂亮的北京話,也奠定了中文寫作基礎,返台期間,正值台灣文學運動澎湃期,便投效文壇,他除了發表新詩還寫了一篇描述印刷工人的愛情小說「工場進行曲」連載於「台灣新民報」。1933年台灣第一個文學社團「台灣文藝協會」在台北市成立,陳君玉是該會的活耀份子之一,他還為了出版以「台灣新文學出路的探就」為特輯的中文雜誌「先發部隊雜誌」,發表了一篇「台灣歌謠的展望」,從台灣傳統歌謠中展望才剛萌芽的流行歌曲方向。同年,陳君玉投效歌壇,隨意寫了「單思調」、「閨女嘆」、「毛斷相褒」、「大橋行進曲」投稿至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負責人柏野正次郎聘請他擔任文藝部事務,在他的籌措下,古倫美亞擁有了最佳的作詞家、作曲家以及歌手陣容。一年後他辭退古倫美亞的職務,轉入由台灣人郭博容設立的博友樂唱片公司,將台語流行歌曲帶進了百花盛開的階段;之後,他又陸續換了幾家唱片公司,1935年他與廖漢臣發起籌組「台灣歌人協會」,結合唱片從業人員,提升台灣流行歌曲的製作水準,,成立大會上陳君玉當選協會議長,這是台灣第一次的流行歌壇結社活動。陳君玉除了關注歌曲水準的提升外,也注意樂器的改革,以西洋樂器之長與固有樂器之短和同好研究改良「漢樂」,1936年聯合陳秋霖等人發起組織「台灣新東陽樂研究會」,這為台灣第一次漢樂改良運動,雖然後因經費短缺而解散,但漢樂改良的成果卻為民族文化盡了極大心力。同時,陳君玉也是台灣推行國語運動的先驅人物之一,直到1951年底,國語推行委員會尚未全面運作前,陳君玉教授及傳播北平話頗有功績。陳君玉終身未娶,1963年3月4日因肝癌與世長辭,享年58歲。
(文字取材自莊永明所著之「台灣百人傳」)
首頁 藝文館-為愛朗讀-文學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