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廣】菱形創意 構出阿瑪亞設計風(2012.3.8)
菱形創意 構出阿瑪亞設計風(2012.3.8)
以菱形抽象概念設計竹椅作品「無限」、並獲得金典設計獎的阿美族設計師阿瑪亞‧賽斐格,三月八日接受中央廣播電臺影音專訪,他說從事原生設計,要長期不斷的投入,在與部落文化近距離的融合當中,情感才能自然產生。
阿瑪亞原來從事木質傢俱的設計與製造,因為投身外商公司而加入了傳統產業之設計,因為與國際接觸的機會增多,影響了他原有設計觀念;到歐洲的實地學習,也開拓了他在設計方面的眼界和領域。
他說長期以來他想要做的事,就是如何將原住民深層文化帶入設計作品中,同時也要變成消費者歡迎的商品。對於創作原料和素材,他強調環保,所以要儘量採用在地自然素材。當然,他更希望年青族人也可以加入這樣的嚐試。 -
【央廣】專訪王美玲 暢談設計創意路(2011.4.19)
專訪王美玲 暢談設計創意路(2011.4.19)
大學念社會學系,王美玲是在陪先生赴英國攻讀博士的時候,一腳踏進珠寶設計領域,她挑選了一個台灣沒有的珠寶設計來攻讀。王美玲接受中央廣播電台專訪時說:有心從事文創的人,可以好好善用政府的文創資源!
王美玲第一個學生是自己主動登門、表明拜師隨她學金工設計;現在這個王美玲口中「跟我有一樣的熱情」的學生,也已經出國深造回來,並在大學教授工業設計;同時也成為與王美玲共同創作、開創品牌的夥伴。 -
【央廣】王育麟賀歲 探討歌仔戲文化(2011.12.21)
拍【父後七日】時,道士孝女及誦經的場面,勾起了王育麟小時候在廟前戲台下看歌仔戲的美好記憶,這同時也是許多台灣人的共同回憶。12月21日王育麟接受央廣臺灣風華影音節目專訪時說,他把這個代表本土文化的記憶拍成電影【龍飛鳳舞】,並邀請【父後七日】原班人馬繼續演出。
王導演做了一年多的功課,每天既讀書又四處看戲,自此才對歌仔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認識到歌仔戲發展百年的文化傳承,也觀察到百年來歌仔戲的不斷演變、與注入新血,從內台、電視、野台、廟口草根文化、到戲劇殿堂,在不同的舞台上,延續著強韌的生命力,而這始終與庶民情感緊緊相連,並不斷地開出新路。
王育麟說,【龍飛鳳舞】從劇本到電影,除了舞台上戲劇的華麗熱鬧之外,電影背後「草根庶民的生命力」才是最大的支撐,就像電影中描寫戲班面臨的種種辛酸與困苦,以及所有成員的努力不懈,終使歌仔戲從文化傳承中展現出無窮的活力。 -
【央廣】專訪舞賽‧古拉斯:到部落電影院 看部落紀錄片(2011.12.1)
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執行長舞賽˙古拉斯11月22日接受中央廣播電臺影音專訪,說明原文會舉行「部落電影院」活動的用意、以及此舉對原住民部落文化認同的影響。舞賽˙古拉斯說,把13部紀錄原住民的電影到全國八個部落進行露天放映,最主要目的是要讓部落族人再一次共同觀看電影,並希望透過討論來建構原住民的新影像觀點,彰顯部落的主體性。
舞賽.古拉斯指出,要拍攝具有原住民觀點的紀錄片,需要進行長遠的規劃及人才培訓。在這次部落電影院參展的十三部電影中,至少就有兩部是由原文會培訓出來的影音專業人才所拍製,內容不但受到高度的肯定,並且引起部落族人的認同和感動。
她認為,透過部落電影院的舉辦及累積,一定能夠引起原住民對部落文化的記憶及認同,這樣的效果,一定會對原住民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她特別以紀錄片「彩虹的故事」做說明,她說這部紀錄片以泰雅古調吟唱的方式介紹自己,也開啟了原住民導演回到部落拍自己的故事。影片回到部落播放時,也藉此讓部落族人之間重新凝聚情感,建立起部落青年對文化的認同感,為部落未來的發展找到新的可能性。(2011.12.1) -
【央廣】客家桐花祭 打開文創商品路(20110429)
一年一度的桐花祭又熱烈展開,建國一百年更擴大舉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黃玉振4月29日接受中央廣播電臺專訪時表示,今年將在全省十三個縣市舉辦兩千多場活動,讓桐花祭如同日本櫻花季般受到世界重視。
黃玉振指出,每年的桐花祭為客家鄉親創造許多商機,以桐花祭為主體的文創商品,為客家產業找到活水。他說客家是好客的,去年一年桐花祭各項活動,就吸引了六百五十萬的賞花人潮;他呼籲國人今年仍然能夠踴躍參與活動,並事先透過網路及手機,獲取各地桐花開放的情報、以及交通路線和活動通知,相信一定能夠滿載而歸。(20110429) -
【央廣】溫知儀執導 影像詩紀錄楊牧(2011.04.27)
紀錄文學作家生平、作品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詩人楊牧的部分是由溫知儀執導,民國100年4月27日溫知儀接受中央廣播電臺訪問時說,紀錄片名稱「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是順著楊牧的編年史來進行敍事。
這部影片,最早溫知儀向楊牧提案時的名稱是「有人」。當時整個企劃案與劇本的編寫,使用的角度比較偏向中生代詩人的觀點,織羅著眾多受到楊牧影響的後輩的訪問;後來在第二個剪接的版本裡,他們調整回順著楊牧本人的編年史來進行敘事。主題扣回一個學院派詩人,從其師承與其傳承的脈流來看楊牧與他的創作,也因此更名為「一首詩的完成」。之後,楊牧提出「未完成」的概念,建議增添「朝向」二字,呼應著楊牧老師持續不懈前進的創作狀態,所以才定名為「朝向一首詩的完成」。(20110427) -
【央廣】王耿瑜 談電影紀錄保存文學作家作品(2011.05.26)
「他們在島嶼寫作」是紀錄文學作家生平、作品的紀錄片。100年4月27日策展人王耿瑜接受中央廣播電臺訪問時說,這是一位企業家出資拍攝的一系列紀錄片;而六部紀錄片所拍攝的對象,正是戰後影響臺灣非常深遠的六位文學巨擘。(20110427) -
【央廣】傳播原民之美 共創多元文化
民國100年4月21日,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執行長舞賽‧古拉斯接受中央廣播電臺專訪,她談到原文會推動的首屆雲豹新聞獎、也分享精心推出的兒童繪本;她呼籲關心原住民文化發展的朋友踴躍認印,並透過生動繪本認識美麗族語。(20110421) -
【央廣】媽媽咪呀中文劇 張芳瑜擔綱
廿三歲的台灣女演員張芳瑜,從兩千人中脫穎而出,擔任美國百老匯首部中國駐點作品「媽媽咪呀」(MAMAMIA !)的女主角。她之前只演過一些小角色,即將站上舞台的她,要證明台灣七年級演員又唱又跳的實力,在世界發光發熱。
風靡全球的音樂劇「媽媽咪呀」(MAMA MIA !) ,被美國百老匯選為中國駐點的首部作品,劇中演女兒「蘇菲」的角色,有來自全球兩千人競逐,在強敵環伺下,沒沒無聞的張芳瑜獲選,一夕成名, 就像童話一樣。她將前往大陸接受訓練,七月正式演出。
成為音樂劇演員始終是張芳瑜的夢想;雖然直到高中才初次接觸音樂劇,但國小六年的胡琴課、國中舞蹈班的訓練、應用外語科和戲劇系的學歷,早已為她鋪了路。 大學畢業後,張芳瑜陸續曾於國內音樂劇作品如「金蕉歲月」、「喜樂社區」、「海上情 緣」中,擔任小角色。得知「媽媽咪呀」獲選的那天早上, 她一如往常在家用電腦上網。「我假裝鎮定掛下電話,然後開始用力跳個不停,一邊無聲大叫」。 -
【央廣】專訪李天養 談典藏百年電影
專訪李天養 談典藏百年電影 臺灣風華 詹以真 -
【央廣】建國百年 原住民推系列活動
慶祝建國百年,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舉辦「相逢百年˙原來有你」系列活動,內容包括大型歌劇、樂舞節、影像史料展、學術研討會和山海音樂會。民國100年6月22日,孫大川主委接受專訪時表示,活動呈現臺灣原住民的百年變遷。
由原民會和臺東大學合作的大型歌劇《逐鹿傳說》,以西方歌劇的形式,結合原住民素材,創造新的原住民藝術風格,這是原民會建國百年系列活動的首波強打。
孫大川主委表示,其他像是7月底登場的世界原住民族樂舞節,將邀請國內外藝文團體和臺灣14族的原住民樂舞團隊進行交流;另外,還有臺灣原住民族一百年學術研討會、影像及史料展,內容有原住民法政、歷史回顧、系列講座等,希望呈現臺灣原住民百年來的篳路藍縷,而不是只有歌功頌德。
另外還有3場的臺灣原住民族音樂會,8月下旬開始,分別在花蓮太巴塱、苗栗南庄和臺北大安森林公園舉行。(20101007) -
【央廣】電影陣頭 九天技藝團的故事
金鐘導演馮凱空了兩年時間不拍攝連續劇,只為了個人首部執導的電影作品《陣頭》。元月3日他接受中央廣播電臺影音節目「臺灣風華」專訪時說,首次執導電影,是想做點不一樣的嘗試。
對於選角他說,男主角一開始就鎖定柯有綸。其他角色他放棄找大明星,只找「適合」的人選,於是有了現在的演員陣容,除了柯有倫、小鬼、林雨宣,還有老牌演員廖峻、陳博正,尤其是老演員的即興演出堪稱神來之筆,為電影大大加分。
陣頭文化與臺灣移民社會有密切的關係,馮凱說,來臺移民思念故鄉時,將感情轉移到來自故鄉的神明,廟宇活動與陣頭表演就成為當時民眾的娛樂,電影裡處處可見人與人間深厚的感情。
電影裡描述一個患自閉症的成員,在社會裡他是領了殘障手冊的邊緣人,加入陣頭後跳得比誰都好。這個幾乎被遺棄的青年被收容後,有了宗教信仰,又重新獲得了自我存在的價值,這就是馮凱在電影中想要表現出來的感動。
面對賀歲檔期多部國片爭票房,馮凱覺得也算是提供觀眾國片的多樣選擇,但他也強調,《陣頭》絕對是一部誠意之作,他非常希望藉著電影改變觀眾對陣頭文化的觀感與看法,讓大家看到文化藝術的力量,以及找尋它的存在價值。
〈陣頭〉電影大綱
阿泰(柯有倫飾)出生自台中知名陣頭世家,小時調皮的他總拿家中陣頭神明搗蛋,是爸爸(阿西飾)眼中不成才的兒子。而父子關係也因為他的叛逆持續緊張,但一次意外,阿泰竟¬¬陰錯陽差接下團長位置。不僅手下這一群由中輟學生組成的陣頭團員,對這個血氣方剛的少爺充滿懷疑,另一個陣頭世家(小鬼飾)也等著看他好戲......
首頁 臺灣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