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廣】臺灣小百科《嫌戲無請, 請戲無嫌》〈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嫌戲無請, 請戲無嫌》〈廣播) -
【央廣】臺灣小百科《台灣第一所現代化圖書館》〈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台灣第一所現代化圖書館》〈廣播〉
台灣第一所現代圖書館「私立台灣文庫」設立的緣由是日本人枋內正六提議,獲「台灣日報」社長及編輯局同人贊同,於1898年召開「台北圖書館發起人會」,而後展開籌備工作,迨1900年,日皇太子值有慶事,乃以慶祝為名,募集基金,現金與圖書均收,而創設「私立台灣文庫」於「淡水館」。「淡水館」原係「登瀛書院」位於今長沙街一段,係1880年由台北知府陳星聚發起,合官民募資創建。日閥據台後,將之修建,由樺山總督將之改稱為「淡水館」。「私立台灣文庫」設立之初,一切設備因陋就簡,閱覽席亦有限。「淡水館」於1905年因年久失修已露危態,日人乃予關閉,三年後倒塌,而成歷史遺跡。「私立台灣文庫」殘存七千餘冊藏書,為1914年成立的「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所接收,這所官立圖書館於1915年8月9日正式開館,此後日漸擴充發展,成為當時台灣最完備之圖書館。(文字取材自莊永明所著之「台灣紀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上)」) -
【央廣】臺灣小百科《來自德國的動物學家 紹達》〈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來自德國的動物學家 紹達》〈廣播)
紹達,1871年6月21日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的奧格斯堡,,學生時代就讀於慕尼黑大學,鑽研動物學。1902年5月離開故鄉,遠來東亞的台灣。抵台後最先落居安平港,並展開採集半翅類昆蟲的工作,成果豐富。後因故前往日本,於1905年再度來台,任職於英國茶葉洋行,並與日本橫濱一家標本商合作,在台灣進行大規模標本採集工作,所採集的標本,曾寄贈或賣給歐洲各地的博物館或專家學者。1939年歐洲大戰爆發,英德兩國開打,使得紹達被任職的英國洋行解雇,無法繼續從事動物與昆蟲的採集工作,加上日本政府對他頗為猜忌,於是被迫離開台南,遷居到台北的大稻埕謀生,直到1944年逝世,享年74歲。日本昆蟲學者江崎悌三曾說,台灣的昆蟲研究之所以能在穩固的基礎上發展,紹達的功不可沒。但其實,紹達未得到相對應的名聲,這可能是因為他的採集成果分散世界各地,許多作品又為助手所據,以及他後來無法再繼續採集昆蟲工作有關。目前在台灣的動物中,以紹達為種名的,計有:紹達蜥鮫、紹達氏蛙、紹達氏遊蛇等等,足見他對台灣動物研究的貢獻。
(文字取材自莊永明策劃之「正港台灣人」) -
【央廣】臺灣小百科《許石》〈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許石》〈廣播)
許石,台南市人,出生於1920年,逝於1980年,享年60歲。年輕時曾赴東瀛,在日本歌謠學院研究,終戰翌年(1946年)始返台,投入歌壇。他創作歌曲、製作唱片,甚至領導五位千金組織「家庭樂團」,可以說以30餘年的生命為台語歌壇盡心盡力。作為一位作曲家,許石有百餘首的創作,如「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夜半路燈」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但是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採集民謠,請許丙丁填詞。而得以為好幾首將失散的台灣民謠保留了命脈。許石可能是舉辦作品發表會最多次數的流行歌壇作曲家,他總是抱著「推廣」的心情,將其作品公開請社會「公評」。他還投資唱片公司,發行自己的創作和演唱作品,雖然在經營上,他虧損了不少錢,但是為了推廣台語歌謠的理念還是一直作。(文字取材自莊永明、孫德銘合編之「台灣歌謠鄉土情」) -
【央廣】臺灣小百科《三聲無奈》〈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三聲無奈》〈廣播)
歌詞如下:
一時貪著阿君仔美,痴情目睭格斐斐,
為君仔假愛來吃虧,害阮目屎四湳垂。
二更過了月斜西,想阮那會命這歹,
花開專望阿君仔採,無疑僥倖不應該。
三聲無奈哭悲哀,月娘敢知阮心內,
失戀傷心流目屎,好花變成相思栽。
(文字取材自莊永明、孫德銘合編之「台灣歌謠鄉土情」) -
【央廣】臺灣小百科《勸世歌》〈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勸世歌》〈廣播)
歌詞:
我來唸歌囉,(間奏)乎恁聽噫,無欲撿錢啊免著驚噫,勸恁做人著端正,虎死留皮啊人留名噫,講到當今囉,(間奏)的世界哩,鳥為食亡人為財啊噫,想真做人擱著海海,死從何去生何來。噫……。
咱來出世囉,(間奏)無半項哩,空手戽魚啊攏相同噫,勸恁做人著打拼,惡毒害人啊先不通噫,講到人生囉,(間奏)著愛想噫,忠孝做人啊有較長哩,榮華富貴不好想,總是命運免憂愁。噫……。
我叫朋友囉,(間奏)著做好哩,人生做人啊若眠夢噫,勸恁做人著志氣,小小生理啊會趁錢噫,講到事業囉,(間奏)百百款哩,恁那勿嫌啊怎艱難噫,我勸世人做好代,打拼的人會發財。噫……。
(文字取材自莊永明、孫德銘合編之「台灣歌謠鄉土情」) -
【央廣】臺灣小百科《楊三郎》〈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楊三郎》〈廣播)
楊三郎,本名楊我成,1919年出生於永和農家,18歲跟鄭玉東學習小提琴,後改習小喇叭,19歲即被邀請在同聲俱樂部獻藝。因為想日後在音樂求進一步發展,而東渡到東瀛深造,拜清水茂雄為師,21歲「出師」後,浪跡在滿洲的大連、新京,以及青島等地做樂手。戰後,應呂泉生之邀,上台灣廣播電台表演,1947年在呂泉生鼓勵下,完成處女作《望你早歸》,而揚名歌壇。1948年,結識周添旺,兩人先後合作了《孤戀花》等名作;楊三郎的創作量也隨著他的「樂師生涯」而屢有佳作出現。1952年,組織「黑貓歌舞團」,在全台做巡迴演出,不過此跑江湖的「遊牧式」的演藝生活,並不長久。1976年,楊三郎在桃園投資經營尚大農牧場,原擬從此由流行歌壇退休,但是他仍不放棄唱片業者「邀約」,還屢為歌壇效力。晚年,台語歌曲再逐被重視時,原擬重回作曲崗位,不幸此時老病侵襲,1989年5月,因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過世,享年71歲。(文字取材自莊永明、孫德銘合編之「台灣歌謠鄉土情」) -
【央廣】臺灣小百科《漫談台灣歌謠歌詞》〈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漫談台灣歌謠歌詞》〈廣播)
學台語歌曲幾乎都是跟著聲音學,而不是跟著歌本學,原因是多數人看不懂歌仔簿上的方言俗字。各個作詞家習慣上的用字有別,無法統一,固然令我們無所適從,一些歌星擅改歌詞,更令我們遺憾。例:李臨秋的「四季紅」、「補破網」就有失「意」之處,「四季紅」的「春天花吐清香」,今天被唱成「春天花正清香」,「吐」是動詞,傳達了春花的芬芳氣息;「補破網」的「手偎網,頭就重」,被唱成了「手提網,頭就重」,漁網的重量非同小可,提得動表示力氣十足,哪是作者所要表現破碎的夢下那「偎著」即「頭就重」的沉重心境呢?呂泉生採譜記述的嘉南民謠,當年記為「一隻鳥仔哮救救」,而今卻被改為「一隻鳥仔哮啾啾」,「啾」為鳥的細小叫聲,一字更動,將「破巢之下無完卵」的悲壯呼叫聲,完全變調了。而作者錯誤的歌詞,被唱了好幾十年也沒有人要求更正,例:「淡水暮色」的「朦朧月色的光線,浮出紗帽山」,將草山(陽明山)地區的紗帽山移山倒海到了淡水,地理位置的錯置,應該要予以更正才是,所以對於台灣歌謠來說,一首歌既然已經傳承下來,也應該要有標準版本才可以。
(文字取材自莊永明所著之「台灣歌謠追想曲」)
中央廣播電台,央廣,RTI,CBS,精選節目,臺灣小百科 -
【央廣】臺灣小百科《棚頂做到流汗,棚腳嫌到流涎》〈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台灣俗諺:棚頂做到流汗,棚腳嫌到流涎》〈廣播)
「棚」是戲棚、戲台的意思。「流涎」是流口水的意思。這句話意思是說台上的演員演到汗流浹背,台下的觀眾則極盡的嫌他們演得不夠認真、精采;而套到「人生」的這個舞台裡也是一樣的道理,要「取悅」每一位觀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做到流汗」卻是每一個「人生演員」必要的責任和義務。除了認真演戲外,還要注意演什麼角色就要像什麼角色,不能角色混淆不清,而觀眾也是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不能只是一味的嫌到流涎。(文字取材自莊永明所著之「台灣雅言巧語」) -
【央廣】臺灣小百科《台北城內的名建築》〈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台北城內的名建築》〈廣播)
台北城竣工近11年,日本揮軍渡海,成為被接收的第一個大都會。1911年8月31日台灣北部遭受到一次大颱風侵襲,這場災害讓台北市區大多浸在洪水中,房屋倒塌28731間,死亡人數有495人之多,台北廳利用這次的機會,徹底對台北市區加以重建,台北也因為這次風災的破壞,有了從頭開始的新契機。
(1) 台灣總督府:1911年6月1日台灣總督府正式動工,費時6年9個月,1919年3月竣工,總工程費超出預算,高達日幣281萬,使之能容納一千人辦公。巍峨高聳的台灣總督府是當時台灣第一高樓,這座改良文藝復興式的五層樓建築,中央高塔約有60公尺高,大樓建坪2千1百坪,總面積達1萬零8千餘坪,不僅外觀雄偉,內部裝飾亦富麗堂皇,就是樓梯的柱頭都裝飾著雕刻的葡萄以及各種水果,來象徵富足與美感。戰時,總督府曾遭盟軍轟炸,部分被毀,戰後,台灣士紳集資修復,一度改稱介壽堂,國府遷台,定名為總統府。
(2) 總督官邸:日據台初期,總督官邸設在西學堂內,作為臨時性棲身之地。佔地廣達1萬1千坪的總督官邸於1901年落成,這座巴洛克式建築,樓高三層,屬磚造與混擬土合用之構造,規模宏偉,屋頂鋪金屬瓦片,後院庭院屬日式風格,濬水池、造假山、蒔花植木、細草如茵,雅意盎然,但由於花費過鉅,曾引起日本國會議員指責。戰後,這座官邸改稱台北賓館。
(3) 博物館:被稱為古典造型建築代表作的博物館,位於台北新公園北側,其原址為天后宮,興工於1913年,於1915年4月18日完工。博物館興建的原因是1905年為紀念前任總督兒玉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對台治績,由官民捐款。這座希臘式Doric Order二樓建築,建坪約510坪,因基座甚高,顯得更莊嚴肅穆,尤其中央的圓頂設計,極具巧思,從入口大廳,仰頭望之,彩色玻璃的採光窗震撼人心。
(4) 臺大醫院:日據時期於大稻埕千秋街初設台灣病院,1911年開始在公園側的明石町(今常德街)及總督官邸後側通道營建台北醫院,由近藤十郎設計,當初曾調查香港、菲律賓等熱帶地區醫院,作為參考,1916年完成正廳主要部分,其後再經多次增建,這座R、C及鋼骨結構、外壁有紅磚及面磚的建築當時是遠東地方最大的綜合醫院。
(5) 台北火車站:有清時代,台北火車站原設於大稻埕河溝頭,但當時南下列車僅到新竹,日本人修築縱貫線後,將台北驛改建於今忠孝西路現址,1918年落成後因交通量驟增,1938年再予改建,1940年完工,係方塊組合的建築,不算豪華壯觀。
(6) 台北郵局:最初台北郵局設於大稻埕的建昌街,後移於北門內側京町(今博愛路),原為木造房,1926年改建,1930年3月完工,佔地4千坪,樓高三層,水泥鋼骨構造,表面塗綠色,戰後添建四樓,改為淺褐色。
(7) 臺灣銀行:總督府直轄的台灣銀行於1899年成立後,同年11月接管國庫業務,成了殖民政府的金融中心。位於總督府北側的台灣銀行,1903年是一棟木造建築,1938年始完成正面有希臘哥林多柱式的建築,壁體是由花崗石予人造石嵌切而成,曾被評為當時最優美的建築物之一。
(8) 法院大廈:法院大廈位於總督府南鄰1929年改建,1934年完工,同年10月舉行落成典禮,建坪1830餘坪,中央為五層,兩側為三層,外壁貼淺綠色小面磚,面窗及廊道均有優美的圓拱。
(9) 公會堂:這座風格與台北火車站同屬台灣建築史上淺綠色面磚時期的四層鋼筋水泥建築,基地面積為3千6百餘坪,這座宏偉的民眾聚會建築,其外觀、內部現代化的設備在日據時期是數一數二的,日本無條件投降,受降典禮選擇在此,1952年中日合約也在這裡簽字,戰後公會堂改中山堂,是台北市民的活動中心。
(10) 鐵道旅社:這座日據時代的觀光?旅店,位於台北驛前方,及今希爾頓飯店一帶,建築雄偉,內部裝飾及餐具都很講究,但這座台灣人稱的鐵路飯店在二次大戰中,被美國軍機轟炸,夷成焦土。
(11) 菊元百貨店:1928年動工,費時四年完工的菊元百貨店位於榮町(今衡陽路與博愛路交會處),1932年11月28日開幕,是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戰後接收納入貿易局,稱新台公司,後數易其主。
(文字取材自莊永明所著之「台灣雅言巧語」) -
【央廣】臺灣小百科《臺灣歌樂的諍友-陳君玉》〈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臺灣歌樂的諍友-陳君玉》〈廣播)
陳君玉,筆名鄉夫、陳鄉夫,台北市大稻埕人,生於1906年,出身貧困,父親為人力車伕,無力培育他進學,因此陳君玉只唸到公學校四、五年級就被迫輟學。少年時期,陳君玉當過小販、布袋戲班學徒,後來到印刷廠當撿字工人,充實了他的求知慾望,之後來遠赴山東、東北,在日人經營的報社內工作,因為在大陸工作的時間不算短,還學會了一口漂亮的北京話,也奠定了中文寫作基礎,返台期間,正值台灣文學運動澎湃期,便投效文壇,他除了發表新詩還寫了一篇描述印刷工人的愛情小說「工場進行曲」連載於「台灣新民報」。1933年台灣第一個文學社團「台灣文藝協會」在台北市成立,陳君玉是該會的活耀份子之一,他還為了出版以「台灣新文學出路的探就」為特輯的中文雜誌「先發部隊雜誌」,發表了一篇「台灣歌謠的展望」,從台灣傳統歌謠中展望才剛萌芽的流行歌曲方向。同年,陳君玉投效歌壇,隨意寫了「單思調」、「閨女嘆」、「毛斷相褒」、「大橋行進曲」投稿至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負責人柏野正次郎聘請他擔任文藝部事務,在他的籌措下,古倫美亞擁有了最佳的作詞家、作曲家以及歌手陣容。一年後他辭退古倫美亞的職務,轉入由台灣人郭博容設立的博友樂唱片公司,將台語流行歌曲帶進了百花盛開的階段;之後,他又陸續換了幾家唱片公司,1935年他與廖漢臣發起籌組「台灣歌人協會」,結合唱片從業人員,提升台灣流行歌曲的製作水準,,成立大會上陳君玉當選協會議長,這是台灣第一次的流行歌壇結社活動。陳君玉除了關注歌曲水準的提升外,也注意樂器的改革,以西洋樂器之長與固有樂器之短和同好研究改良「漢樂」,1936年聯合陳秋霖等人發起組織「台灣新東陽樂研究會」,這為台灣第一次漢樂改良運動,雖然後因經費短缺而解散,但漢樂改良的成果卻為民族文化盡了極大心力。同時,陳君玉也是台灣推行國語運動的先驅人物之一,直到1951年底,國語推行委員會尚未全面運作前,陳君玉教授及傳播北平話頗有功績。陳君玉終身未娶,1963年3月4日因肝癌與世長辭,享年58歲。
(文字取材自莊永明所著之「台灣百人傳」) -
【央廣】臺灣小百科《臺灣歌謠-黃昏的故鄉》廣播
【央廣】臺灣小百科《臺灣歌謠-黃昏的故鄉》廣播
主持:陳惠芳,主述:莊永明。
「黃昏的故鄉」是一首足以令人熱淚盈眶的歌曲,據海外歸台的人說,當年他們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遙望著太平洋此岸的台灣,噙著淚水唱「黃昏的故鄉」,是唱一句、喚一句,將鄉愁化為聲浪,飄回故鄉,因此無不用真情在唱著。海內外的人普遍傳唱,但因為海外歸台的人因為思念台灣,所以不明就理的認為他是一首台語歌,但其實黃昏的故鄉是一首「半價」歌曲或是混血歌曲。50年代,流行歌壇盛行「半價」的創作,亦即利用日本演歌旋律填上台語歌詞,不必負擔作曲費用的製作,稱為半價。所以當我們在唱「黃昏的故鄉」一曲時,應該要知道歌詞中的「渡鳥」不是台語,「叫著我,叫著我」也不合台語文法。
(文字取材自莊永明所著之「台灣歌謠追想曲」)
首頁 央廣精選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