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枝筆畫出翹班旅行去・郭正宏 │臺灣蒐羅《專題採訪》
夏日炎炎許多欣欣學子已經開始放暑假,太陽直射馬路,柏油路上升起蒸蒸的熱氣,感覺柏油路都快被熱力四射的太陽給融化了,但是認命的上班族依然要頂著大太陽上班,奔波在馬路上為了薪水而拼命,為了讓所有上班族可以達成翹班的心境,近期有一本手繪本翹班小旅行,就讓大家能夠再不能蹺班的時候,按圖索驥的在心理來一趟翹班小旅行。
採訪報導:張余健、張欽嵐
旁白:范重光
剪接:沈雅娟 -
大小朋友敢嘗新・兒童新樂園開放│臺灣蒐羅《專題採訪》
告別了營運80年的台北市兒童樂園,位於士林區的兒童新樂園於12月16日正式開幕,雖然是星期二,開園當天早上就吸引了不少民眾趕著體驗各項遊樂設施,其中 魔法星際飛車 與 旋轉木馬,最受小朋友們的喜愛。 -
苦情心酸爭權益・七情六慾〈文萌樓〉 │臺灣蒐羅《專題採訪》
七情六慾文萌樓 苦情心酸爭權益-臺灣搜羅(2014.10.30)
七情六慾文萌樓 苦情心酸爭權益 人類是吃五穀雜糧的動物,在高度社會化下,每個正常的人都有個七情六慾的渴望,但性慾總是被排在萬惡之首,歸綏街在台北市民國88年以前是公娼的聚集地,也聚集了許多令人辛酸的 ... -
腳底指壓痛痛樂・張建文牧師 │臺灣蒐羅《專題採訪》
看到被腳底指壓的人痛的哀哀大叫,恐怕是多數人對於腳底指壓的夢靨,今天要帶大家來到位於台北市南港區的教會,恐怕大家跟腳底指壓卻無法聯想在一起,在這間教會裡卻有一位精通腳底指壓的張建文牧師。 -
大展歌喉・央廣同仁│臺灣蒐羅《專題採訪》
央廣同仁 大展歌喉-臺灣搜羅
中央廣播電臺以十三種語言對全世界廣播將台灣的美好傳送的每個角落,主持人的歌藝更不在話下,央廣在八月舉辦了台內同仁歌唱大賽,泰國節目主持人藍星,穿著泰國傳統服飾唱著台語歌曲,博得全場大聲叫好。 -
如何喝杯好咖啡・唐芯│臺灣蒐羅《專題採訪》
臺灣搜羅-如何喝杯好咖啡(2014.4.14)
臺灣搜羅-達人分'享 如何喝杯好咖啡 咖啡種類很多,販賣咖啡的店家更多, 那該如何喝到一杯好咖啡呢? 有請咖啡達人來與您分享。 -
觀音山・觀鷹│臺灣蒐羅《專題採訪》
清明節過後,天氣熱了,會隨著季節遷徙的猛禽,也開始北返,經過了北部的觀音山區,也成了鳥友們聚集的觀鷹聖地。
• 臺灣搜羅~觀音山觀鷹(2014.4.25) -
國軍公墓・藏軍火│臺灣蒐羅《專題採訪》
令人意想不到,在台北縣軍人公墓裡竟然藏有許多武器,有飛機大砲飛彈戰車,讓平時莊嚴肅穆的國軍公墓,有著不一樣的氛圍。
臺灣搜羅~國軍公墓裡藏軍火(2014-04-29)
武器公園展出:
勝利女神飛彈,
力士飛彈,
F5E戰鬥機,
F104戰鬥機,4192,
M41坦克車,
M42防空砲車,
海軍艦艇配備,
等 -
愛心待用餐參與店・陳雅如│臺灣蒐羅《專題採訪》
用餐免費?真的嗎?待用餐是善心人士捐款給參與的店家,特別給弱勢需要幫忙的朋友領用,這些善心人士一起共襄盛舉讓善的種子一直延續下去,為社會提供一分溫暖。在愛心參與的店家裡,若有需要的人不要客氣。
小小便當,愛心無限-臺灣蒐羅(2014-6-18),愛心待用餐店陳雅如小姐。張余健、楊証傑採訪導 -
1600隻紙貓熊・齊聚兩廳院廣場│臺灣蒐羅《專題採訪》
臺灣蒐羅-1600隻紙貓熊齊聚(2014-4-02)
兩廳院廣場前聚集了1600隻萌到不行到紙貓熊, 不管大朋友小朋友都猛起來拍照。現場除了紙貓熊跟紙黑熊以外, 還隱藏了一隻臺灣雲豹和一隻五色鳥,向民民眾宣導保育動物的重要性。
1600隻紙貓熊・齊聚中正紀念堂│臺灣蒐羅《專題採訪》
張余健、楊証傑採訪導 -
古椎動物・臺灣黑熊│臺灣蒐羅《專題採訪》
臺灣黑熊(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布農語:/tumað/、賽夏語:somay、鄒語:cmoi、卡那卡那富語:cumai、太魯閣語:kumay),是臺灣特有的亞洲黑熊亞種,胸前的V字型斑紋是亞洲黑熊共有的特徵。台灣黑熊目前現存族群數量不多,出沒於台灣中央山脈海拔1000公尺-3500公尺的山區,活動範圍可達50平方公里。早在1932年日本探險家堀川安市所著的《台灣哺乳動物圖說》中,因土地開發導致棲息地喪失,臺灣黑熊的數量在下降中。在1989年依照臺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台灣黑熊被列為瀕危。2001年台灣黑熊被選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
臺灣蒐羅 臺灣黑熊也很古椎 (2014.4.7)
張余健、楊証傑採訪導 -
唸歌天后・楊秀卿│臺灣蒐羅《專題採訪》
楊秀卿老師從小雙眼就失去的視覺,天生有障礙的他,一邊學習唸歌,一邊走唱,但是唸歌常常都要抱著一把月琴來當伴奏,看不見的楊秀卿學藝的過程相當辛苦。
• 唸歌天后楊秀卿 走唱過一生-臺灣搜羅(2014.8.19)
張余健、楊証傑採訪導。
1934年出生於臺北。4歲時,因感冒延誤就醫導致雙目失明;10歲,被送到基隆蕭家收養,由同為盲女的養姊蕭金鳳傳授她唸歌的技藝與月琴彈奏。13歲開始,兩姊妹展開賣唱生涯,遊走於酒家、茶館、廟埕、公園,以演唱維生,並以對唱方式呈現,打破了傳統唸歌一人彈唱的形式。
1956年,楊秀卿與陳再興結婚,婚後先生放棄修車工作,學習大廣弦,和楊秀卿一起跑江湖賣膏藥,楊秀卿以月琴彈唱,楊再興則以大廣弦伴奏。楊秀卿擅長說唱長篇故事,也拿手短篇即興的勸世文、吉祥歌等;口白部分,楊再興以大廣弦襯托,營造氣氛,共同談說愛情、俠義、神話等各類型民間故事。她的唸歌結合了極豐富的民間歌謠、南管音樂與戲曲曲調,融會貫通、奠定了臺灣說唱音樂的基礎。
為了讓表演更吸引人,1957年開始,楊秀卿的演唱風格開始有了很大轉變,改唱「口白歌仔」,也就是在歌謠曲調之間穿插口白,成為忽唱忽說的長篇唸歌仔。在臺北圓環一帶駐唱時,每天下午聽了歌仔戲或南管戲之後,根據故事就地取材,臨時改編成唸歌表演,戲臺上的對白就成了楊秀卿口白的藍本,走出了傳統唸歌式的框架。這種嘗試很受歡迎,也因此打響了她「口白歌仔」的名聲,一時蔚為風潮。1969年,民本電臺開始播放楊秀卿的說唱,由於薪水固定,生活漸安定,這段期間她與先生錄製很多唱片,全盛時期時,全省五十三家電臺都會同時播放她的說唱錄音帶。
楊秀卿的曲藝特色是一人分飾多角,聲音變化維妙維肖,且即興能力和記憶力強。早期唸歌以單曲形式演唱,後來發展出「多曲體」,在同一曲目中任意選用多種曲調,這與她聆聽戲曲音樂有很大關係,楊秀卿後期演唱曲調除了有基本曲牌外,還廣泛的運用民間歌謠、歌仔戲曲調、南管音樂,豐富了唸歌音樂。然而,演唱時沒有一曲牌是固定的,她會隨興選用曲牌,且口白與唱曲並重,靈活而適當的詮釋故事情節。
1985年,文建會在青年公園舉辦藝術節,曾永義及許常惠延請她表演後,楊秀卿便陸續在各項傳統活動中獻聲,有感於說唱藝術的逐漸沒落,也為了能讓「歌仔」延續下去,近年來她一直不遺餘力地進行推廣工作,接受各大專院校的邀請表演說唱藝術,並熱心參與公演活動,開始傳授學生「唸歌」的技藝。1989年,楊秀卿榮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她不計辛勞傳授弟子,以殘缺的軀體,肩負起傳承唸歌藝術的使命,為臺灣的說唱藝術點燃代代相傳的薪火,在呂柳仙、陳冠華、吳天羅等說唱藝師陸續凋零之後,楊秀卿的子弟將獨撐臺灣說唱藝術的命脈。2003年,她獲頒中華文化總會終身成就獎;2007年,獲得國家文藝獎;2009年,文建會指定第一屆重要傳統藝術說唱類保存者,其曲藝成就獲得民族音樂學者及大眾的肯定。摘自台灣音樂群像 :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40&c=&t=1
首頁 《專題採訪》臺灣搜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