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下東城廉租公寓博物館(下)|旅行‧ 遇見建築#48 《世界大國民》
大家好,我們將繼續介紹紐約公寓博物館下集。博物館與眾不同,它的導覽操作方法深獲好評,培訓相當多導覽人員。博物館朝兩個方向前進:第一、「揭示共享的歷史:發現了個人物品以及移民家庭的其他證據,這些移民家庭在1860年代到1930年代之間稱這些公寓為家。…通過真實家庭故事,理解和欣賞國家認同,塑造共同的歷史。」第二、「將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通過導遊參觀(位於柯查街97號和103號及其下東區附近的)兩棟公寓,探索移民故事。…探索認同、公共政策、城市發展、建築和其他主題。」
博物館進行以下五種互動教育方案:
1.「廉租公寓之旅:探索歷史悠久的公寓建築,及移民者19世紀及20世紀的生活方式。」
2.「鄰里徒步之旅:為遊客提供了經常被遺忘的一些地方、和無數故事,這些故事塑造了美國典型的移民社區之一。」
3.「課堂體驗與課程:以教育者為主導的遊程活動,及將移民者體驗帶入生活。」
4.「英語語言工作坊:創新的共享遊程工作坊中,…課程包括成人、中學生和高中生以及家庭的課程。」
5.「廉租公寓對話:免費閱讀、討論、展演及放映,聚焦於紐約的移民者,及影響過去和現在的問題。」
博物館網站首頁分類順序:VISIT, EXPLORE, ABOUT, LEARN, SUPPORT, SHOP六大項,4分多鐘短片說明「如何參訪廉租公寓」。提醒遊客「導覽和體驗是進入歷史悠久的廉租公寓唯一途徑。每個導覽集中在不同的時代、地點和主題。」
EXPLORE下一層的分類,有更多的故事、不同的主題,例如:「文化中心:驚人的多元化移民。」「住房:19世紀中後期紐約人口的繁榮,下東區住宅房屋興起。…租金較低,是紐約市新移民的共同選擇。」「工作和服裝貿易:許多移民傾向於下東區尋找服裝行業的就業機會。」
紐約市觀光排名第 41的公寓博物館,遊客參觀後在TripAdvisor的留言超過六千則,高達百分之70認為很棒,百分之20認為非常好,9成以上讚許的聲音。一位來自台灣的訪客於2018年這麼說:
「導覽Under one roof,在一個屋簷下譜出移民日常的故事,行程進入不同時期曾住在三樓的三個不同家庭,…1.第一站是1930-40年間來自德國集中營的一對猶太夫妻與他們的兩個女孩子,…2.第二站是1940-50波多黎各單親媽媽與兩個男孩,…3.最後是1960-70年間居住的華人夫妻四個孩子及工作的成衣工廠,…敬佩博物館對移民者考古細膩,充滿崇敬,帶著傳播故事的人類學精神,…」
《旅行遇見建築》節目因調整時段,很抱歉必須暫時休息,謝謝聽眾及網友們近一年來的收聽和支持。 -
紐約下東城廉租公寓博物館(上)|旅行‧ 遇見建築#47 《世界大國民》
大家好,第47集介紹紐約「下東城廉租公寓博物館」(Lower East Side Tenement Museum)上集。創立於1988年的公寓博物館,離911紀念地不遠;博物館周邊區域的人文變遷,是紐約各時期上百年來的移民縮影。
紐約博物館總數量,依據旅遊網站TripAdvisor分類有美術館(186)、特色博物館(90)、歷史博物館(24)、藝術博物館(47)、兒童博物館(10),總數超過350家博物館。TripAdvisor遊客留言,9/11紀念館將近9萬件,高居首位。
紐約有各式各樣文化豐富的博物館和建築,在世界建築史、博物館史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各族群文化的博物館,反映城市移民變遷的文化多樣性。艾利斯島移民博物館,帶給遊客混合著美國夢的憧憬想像。而下東城(Lower East Side)隨著移民進出,在變遷中一度被旅遊書形容為「人種混雜得令人咋舌」,或「許多移民第一個落腳的地方,紐約最富有族裔色彩的區域。」
移民居住的Tenement建築歷史的變遷,從英國工業革命的高密度住房需求,擴散到很多國家的都市,紐約下東城區是全球19世紀末Tenement建築典型的例子,現在設立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館。
公寓博物館位於「下東城柯察街(Orchard Street)97號和103號,是一處國家歷史遺址。…兩座歷史悠久的廉租公寓建築在1863年至2011年期間,曾有來自20多個國家約15,000人居住。」
博物館提倡移民體驗的寬容和歷史視角。「分享持久的故事,這些故事定義強化了美國人的意義。通過身臨其境的導遊、教育內容和計畫以及有想法的領導,來分享移民和移民體驗故事,目標是促進對移民的理解,突出他們在不斷創造國家中的作用。縱觀歷史,直到現在,數百萬人為了追求美國夢而移居美國各地。雖然有時可能很容易看出“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差距,仔細觀察這些新的公民,如何展示國家理想的人文精神。理解他們為什麼來的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做到了。」
「圍繞著移民者、難民及移民議題成為焦點的時刻,公寓博物館提醒人們,作為一個受移民影響的國家,我們對未來最明亮的希望在於過去的教訓。我們的使命是通過導覽來培養一個擁抱、和重視移民在不斷變化的美國認同中的社會。」
博物館的開端是「由歷史學家亞伯蘭(Ruth Abram)和社會活動家雅各布森(Anita Jacobsen)於1988年創立,探索美國獨特的移民故事以及它不斷創造的豐富多樣的景觀。當兩人發現柯察街97號是一座已經關閉了50多年的破舊公寓時,博物館開始紮根。」
下一集,我們將繼續介紹公寓博物館下集。 -
911紀念博物館 之五|旅行‧ 遇見建築#46 《世界大國民》
大家好,經過前4集介紹911總規劃、紀念地設計完成、背景故事、博物館及展示的設計。第46集繼續以「記憶過程」內容,說明博物館活力。
博物館教育工作者與年輕人談論恐怖主義,幫助後代了解影響他們世界的事件。博物館的「使命宣言:國家911世貿中心紀念地和博物館莊嚴見證了(2001年9月11日和1993年2月26日的)恐怖襲擊事件。尊重遺址從失去而神聖,紀念地和博物館懷念、並尊敬遭受攻擊近3,000名受害者和所有冒著生命危險拯救他人的人。進一步認知成千上萬倖存者以及所有在攻擊事件中表現出非凡同情心和領導能力的人。紀念地和博物館展示了恐怖主義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及其對地方、國家和國際社區的影響,證明了人類尊嚴對人性墮落的勝利,並肯定對人類生活基本價值的堅定承諾。願人們記住生命,認知德行,重新喚醒人類精神的永恆明燈,重申生命的尊嚴,強化我們維護自由的決心,並激勵結束仇恨、無知和不寬容。」進行式的紀念儀式,是記憶過程的一部分。
網站說:「9/11紀念館入口處是一個帶著玻璃中庭的大型藝廊,玻璃中庭內有兩個巨大的三叉戟。…博物館參觀者將體驗博物館的核心展覽、歷史展覽和紀念展覽。…博物館展示與9/11事件相關的文物,同時展示失落和恢復的故事。」總面積有3,300多坪。
博物館館長說:「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博物館努力建立一個關於911事件的歷史背景、我們生活世界的性質、恐怖主義的現實、以及仍然處於緊張狀態的往往不相容的政治力量的文化水平。」
常設展覽區分為三大部分:
1)核心展:大廳存放著最後的立柱、和地下連續壁。三部不斷重複播放的影片。
2)歷史展: 9/11前、9/11當天及9/11之後。
3)紀念展:名為「In Memoriam」,提供(2001年9月11日和1993年2月26日)兩次恐怖襲擊事件中不幸罹難者的相關信息。
展覽其他子題,如「迴響世界各地」、「反思9/11」、「最後一欄」、「一個未完成的故事:在博物館盡頭,遊客寫下一份希望和紀念的記錄。暫時投射到光束附近的空間,然後存儲在博物館的永久檔案中。」
911紀念地如何經營,今後將仍是重大挑戰,成為全球各地911未完成的記憶過程。下一集,我們將轉換介紹紐約相關其他的博物館。 -
911紀念博物館 之四|旅行‧ 遇見建築#45 《世界大國民》
大家好,第45集介紹911紀念地實質的設計表現。來自阿拉德(Michael Arad)和沃克(Peter Walker)的獲獎設計陳述如此說明:「提出一個空間想法,與2001年9月11日和1993年2月26日世貿中心被破壞、和成千上萬人生命所產生的失落及缺席的感覺,產生共鳴。兩個含有凹陷池的大空洞區域,周邊有樹,水池位於雙子塔的腳印。每個池周邊有連續水流。大空洞,開放、可見,提醒缺席…」
評審選擇獲獎設計的聲明:「照映缺席,充分展現紀念地令人生畏,又絕對必要的要求。強大但簡單的雙塔腳印清晰,「照映缺席」使得破壞留下的空隙,成為我們失落的主要標誌。…這座紀念物的核心是它所紀念的實際事件—將我們與(世貿)塔樓的破壞聯繫起來,更重要的是,當天失去的所有生命…。雖然腳印仍然是空的,但是周圍的廣場設計已經發展為美麗的樹林,傳統的生命和重生的肯定。」
喪生的近3,000名男女和兒童的名字,刻在雙紀念池周圍的青銅護欄上,名字展示是紀念地的核心,排列方式反映了往生者生前社會網絡的關係。紀念地分三部分:1.紀念廣場擁有綠色樹林,容納紀念地、火車站和其他設施,進入博物館位於街道以下70英尺處。2.選擇樹:種植的樹木來自911受影響的區域,賓夕法尼亞州和馬里蘭州附近地點。3.永續設計:有灌溉系統、雨水和蟲害管理系統的永續性綠色廣場。
紀念林地(glade)建築工程於2018年秋季開始,紀念救援者及下城社區的倖存者。完工時間2019年5月30日。911紀念地三個主體建築:1)兩個方形瀑布池,2)一個主體建在地下的博物館,3)環繞著成群樹木的廣場。
博物館的主要入口,由國際性的斯諾赫塔事務所(SNØHETTA)設計,地下展館展示由DBB (Davis Brody Bond)公司設計。展示由紐約Thinc設計公司負責,從2009年開始,與紐約各媒體合作,希望「博物館講述那些前所未有日子的故事,…致力於將展示設計為正在進行的故事之一部分,為新章節留出空間,因為當天的意義還在不斷發展中。…創建一個見證社區時,為參觀者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能夠同情他人的觀點並反思我們的全球社區。」
博物館「從展示中創造新的致敬傳統、獨特的保護技術,讓觀眾沉浸在無數的榮譽和紀念故事之中。」更多博物館「記憶過程」的工作內容,將於下一集繼續介紹。 -
911紀念博物館 之三|旅行‧ 遇見建築#44 《世界大國民》
大家好,第44集介紹911紀念地徵圖過程、諮詢家屬及各方意見、初選、決選、設計調整。好的設計聯繫著紀念的核心意義,公開意見、透明程序帶來爭辯的美學焦點,提升社會對911記憶進一步深刻認識。
911總規劃「記憶之基」,聯繫著紀念地「照映虛空」設計想法,互相輝映,設計想法被社會廣泛討論,成為設計重要基礎。911事件之後,設計回應、穿透了紀念精神。
紀念地評審James E. Young教授的書《記憶階段》(The Stages of Memory)紀錄了911紀念地決選設計的討論。兩個紀念水池之間,構成地底博物館。遊客在紀念地現場,具體感受:紀念地象徵性為大家所理解,博物館發出訊息,深化「呈現過去,對未來發聲」,見證「曾經發生」的事。
紀念地競圖徵選於2003年4月宣布,選出13位評審,期待評審團最後的選擇,帶來一個無可指責、具有權威說服力的設計案。Young教授以五階段闡述紀念地程序,從「哀悼階段變成記憶階段」。總規畫反映記憶的設計起點,紀念地設計歷經:計畫階段、評審階段、判斷階段、最終細膩階段、建設階段。最後,紀念地由阿拉德及沃克(Michael Arad and Peter Walker)景觀設計合作。
Young教授提出:「為了這個遺址定義一個概念的基礎,思考所有失去的及現在所有必須重生的。這裡我們需要問:在這裡將被記憶的是什麼?及如何?為了誰我們正在記憶?及對什麼樣的社會、政治、宗教、及共同的目的?」他認為:二戰後紀念建築形式已經歷整個世代對大屠殺等災難的認識及知識累積, 911紀念地「照映虛空」的設計,不是大屠殺紀念地,是全球設計專業思考人類面對災難的反應,設計者從累積知識和歷史認識,分享給大家的設計方案。
911博物館網站宣稱:「尊重失去者的生命是我們使命的核心。佔據世界貿易中心16英畝土地中的一半,紀念地是對過去的致敬,也是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地方。」「公共記憶」從總規劃到紀念地、博物館誕生,紀念地和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相會、擴散,「記憶重生階段」開始,紐約這座大城市重新站起來!社會經歷「公共記憶」協商歷程,Young教授認為:「記憶是一個過程,只有當它仍然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完成的結果時,記憶才會永久存在。」下一集將繼續介紹911紀念地。 -
911紀念博物館 之二|旅行‧ 遇見建築#43 《世界大國民》
大家好,第43集繼續介紹911重建的總規劃(Master Plan)。2002年5月底,完成清理任務。7月,下曼哈頓發展公司(LMCD)設立、和港務局公布多項重建計畫,被視為另一個災難開始。重建到底怎麼進行?必須徵詢公眾意見。10月中,7名總規劃決選者到紐約,聽取簡報,LMCD認為因應現實問題之外,最好能「回應這個地方產生的哲學和情感問題」。
李伯斯金認為:「需要一個戲劇性、出乎意料、有靈性的深刻透視,…需要能帶來希望的作品。」重點在被毀的雙塔地底下,他形容為「回憶之基」(Memory Foundations),「循序漸升的建築,形成有象徵意義的整體」,螺旋轉向「自由女神」。廣場名為「光之楔」(The Wedge of Light),轉運車站建築如一隻自由鳥,停在廣場, 2003年初總規劃公開展覽後,李伯斯金贏得總規劃設計。
獨立的紀念地競圖徵選於2003年4月宣布13位評審,包括越戰紀念碑設計者林櫻、James E. Young等。2004年1月6日,選出建築師麥可•艾拉德(Michael Arad)的「照映空缺」(Reflecting Absence)作為911紀念地的設計圖,最後並由Michael Arad & Peter Walker負責設計紀念地。
2004年7月4日,911現場揭起布幕開工,花崗石上面刻著:「謹此追念在2001年9月11日喪生的死者,並獻給不滅的自由精神。」是李伯斯金提出1,776呎高的自由塔,7個多月之後。
總規劃期待:真正「呈現了過去,但是對未來發聲」,具有「場所意識與歷史感」。理想上,能夠「前瞻充滿生命」,見證那些「曾經發生」的事。總規劃提出:必須迎向「21世紀永續經營的典範」,注重「生態工法」、「可更新能源」。
博物館的紀念地概述:「紀念地設有兩個巨大的瀑布和反射池,每個大小約1英畝,位於原始雙塔的足跡內。紀念廣場是有史以來以最環保的廣場之一。反射池周圍有400多棵樹。設計傳達了希望和更新的精神,創造了一個與繁華大都市平常景點和聲音分開的沉思空間。沼澤白橡樹在廣場上形成一片沙沙作響。 這片樹林在春天帶來了綠色的重生,在夏季提供了涼爽的色調,在秋天呈現出季節性的色彩。樹林中的小空地,被稱為紀念林地,為聚會和特殊儀式劃定了一個空間。」
下一集將重點介紹紀念地設計形成的故事。
謝謝收聽。 -
911紀念博物館 之一|旅行‧ 遇見建築#42 《世界大國民》
大家好,從第42集開始,介紹美國紐約911國家紀念地及博物館。911紀念地於2011年9月10日,由當時歐巴馬總統主持開放典禮,博物館於2014年5月完工開放參觀。博物館網站英文名稱為The 9/11 Memorial Museum,包含紀念地和博物館。博物館宣稱:「9/11紀念館是國家的主要機構,致力於探索9/11事件的影響,記錄這些事件的影響,並探索9/11的持續意義。」
它是動態、活生生的博物館。讓不同國家的訪客了解911。事件之後的現場,除了立即救援行動、清理現場,下曼哈頓金融區如何展開重建,衝擊紐約對911適當「公共紀念」方式的爭論。想像一位紐約市民,怎麼和記憶中的恐怖事件,一起在城市中過著日常的生活?每天通勤路上,雙塔不見了,看到的是新的「自由塔」。
博物館官網的9/11 Interactive Timelines,是了解如何紀念911受害者的基礎紀錄。重建區範圍16英畝土地,現在呈現的結果有6棟新摩天辦公大樓、地鐵車站、商店、文化設施、紀念池、紀念廣場公園、紀念博物館等。
911事件之後,立即重建雙塔被否決。紀念建築形式,不斷被提出來,恢復都市生氣的期待、關鍵的商業需求的建築組合,經過公開徵選總規劃,尋求公開說服所有相關人的重建方向。
李伯斯金的書,多處提到他參與911重建案的總規劃。雙塔崩塌之後,地產商最先找著名的紐約建築事務所SOM設計,準備好重建雙塔。事先勘查時,李伯斯金夫婦走到雙塔地下「七層地基」,覺得「彷彿到了海底」,感覺到「氣壓變化」,走進「城市的深度」。從地底裡,感受到「死難者的灰燼」、「倖存者的希望」、甚至覺得「眼前的一切,神聖不可侵犯」,光穿透到地底下。
以「岩床為起點的設計」想法,在他的腦海中產生,他說:「我覺得自己知道如何重建。我為現址中心構思紀念碑」,還有「表演藝術場所、博物館和旅館,與商店、辦公大樓和餐館並存。」建築學的「場所意識」,讓建築師感受到災後的現場呼喚的力量。他形容的「回憶之基」(Memory Foundations)想法,不是重塑過去雙塔,而是重新詮釋場所的意義。總規劃牽涉各種層面,從罹難者家屬、救援者家屬、州政府、市長、土地業主紐約及新澤西港務局、承租開發商、周邊社區居民、紐約市民,怎麼看911重建計畫呢?期待重建後變成什麼樣子?下一集,我們繼續介紹911紀念地總規劃。 -
紐西蘭Te Papa博物館(下集) |旅行‧ 遇見建築#41 《世界大國民》
大家好,第41集,繼續介紹紐西蘭Te Papa博物館。博物館收藏150多年豐富的藏品,新館採取複合方式布展,以收藏品為基礎。
例如:很重要的1840年簽訂《懷唐伊條約》,英文與毛利文兩種版本,引發雙方土地戰爭,條約於博物館內展出。1893年,紐西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給予婦女投票權國家,是博物館展示重點。一次大戰,紐西蘭和澳洲一樣,參與Gallipoli戰役,現在是博物館的重點展區。
1992年Te Papa Tongarewa Act法案立法,博物館增加毛利人文物(Taonga Māori)、太平洋文化,收藏品重組為5大取向,還有藝術、歷史、自然史。藝術藏品開始於1905年,歷史系列最古老收藏可追溯到16世紀。20世紀最後20年,受到不同知識和藝術關注,迅速發展的文化認同感、新的精神,使紐西蘭歷史和社會文化更加活躍。
毛利人收藏登錄了超過30,000種文化寶藏(taonga),當代毛利人的視覺文化,反映關於文化認同、連續性和變化的最新觀點。太平洋藏品在19世紀殖民博物館早期奠定基礎,13,000件物品包括來自太平洋群島,現在重點關注生活在紐西蘭的太平洋島嶼人民的藝術和物質文化。
自然史收藏的植物和動物標本系列,擁有超過100萬件。標本數據庫,被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學生,作為遺傳DNA分析研究。
Te Papa展覽以紐西蘭文化為主題:「發現紐西蘭寶藏及獨特故事在吸引人布展的5層樓—從毛利及太平洋文化到藝術及自然環境」。
值得一提2樓(Gallipoli: The scale of our war)與製作《阿凡達》的Weta Workshop工作室合作,創建與眾不同的展覽。
3樓:
1)人們對土地的影響(People’s impact on the land),
2)血地之火:紐西蘭Aotearoa的改造(Blood Earth Fi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otearoa New Zeakand),
3)為自己做這件事(Doing It for Themselves)是介紹紐西蘭婦女贏得投票權125年(1893-2018)歷史,尊重為爭取性別平等而奮鬥並繼續奮鬥的女性。
4樓:主題Social history & Toi Art。有特展、其他常設展:毛利的世界、光亮與陰暗的故事、Te papa當代聚會所、Waitangi條約、紐西蘭的太平洋們、護照:移民的故事、混合房:紐西蘭年輕難民故事、太平洋發現中心、毛利發現中心。
5樓是Toi Art藝術中心,相當於美術館;6樓是鳥瞰戶外海灣的平台。
以上混合歷史、原住民、戰史、自然史、美術的常設展,可稱為複合式常設展。下一集我們將再度介紹美國的紀念館,從紐約911紀念地開始。
世界大國民2 - 旅行遇見建築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View/id/1545 -
紐西蘭Te Papa博物館(上集)|旅行‧ 遇見建築#40 《世界大國民》
大家好,第40集介紹紐西蘭Te Papa博物館,它的英文名稱: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使用原住民用語命名博物館,深具意涵。Te Papa Tongarewa,毛利語字面意思「寶藏的容器」,充分詮釋「從紐西蘭大地的母親身上湧出的—我們珍貴物品和人物的容器」,表達博物館的使命和任務。紐西蘭原住民可能從台灣移出,輾轉往紐西蘭,成為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國家博物館以土地上最早主人原住民作為出發點,值得台灣效法。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曾經於Te Papa博物館召開國際會議,台灣有白色恐怖受害者陳欽生受邀與會,以英文演講自己的白色恐怖受害故事,受到大會起立鼓掌。FIHRM聯盟的博物館,都涉及面對過去不正義歷史、和人權課題。Te Papa博物館主辦FIHRM會議,印證紐西蘭處理原住民當代公民權益,在國際社會受到重視,博物館面對了國內文化權利的回應。
Te Papa博物館正門口入口有三塊自然成形的巨石,象徵大地的母親、毛利人(Tangata whenua) 、及紐西蘭人民通過的「懷唐伊條約」(Tangata Tiriti)的權利和義務,代表博物館對土地和人民承諾的核心意義。
Te Papa博物館新館自1998年開幕,對紐西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國際社會認同,在理論與實務上,它達成各族群權利為基準的最佳博物館實踐場所。
紐西蘭從1865年開始的殖民博物館,到Te Papa新館成立,150年來博物館的歷史變遷有5個階段:1. 1865-1900s:科學和好奇心。2. 20世紀30年代:國家的焦點。3. 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與國家美術館分享。4. 20世紀80年代:需要改變。5. 1992年:多樣性和新目標。1992的Te Papa Tongarewa Act法案立法是關鍵時刻,代表紐西蘭是文化多元化,擴大落實於社會,讓廣泛觀眾能夠認識。
紐西蘭真正尊重多元時代來臨,博物館大改變,給台灣很好的學習前例。台東是台灣原住民最多族群聚集的地方,如果設立一座當代原住民人權博物館,台灣往大洋洲的文化交流,將更為豐富可觀。
Te Papa博物館以「敘事」為基礎,採取跨領域及跨學科、和互動的常設展方式,承諾雙文化主義,引起國際博物界關注。到2015年為止,Te Papa已經累積超過2,500萬觀眾,每年約有100-120萬訪客。
下一集我們繼續介紹Te Papa博物館的常設展內涵和活動特色。
世界大國民2 - 旅行遇見建築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View/id/1545 -
南非 開普敦第六區博物館|旅行‧ 遇見建築#39 《世界大國民》
大家好,第39集,繼續介紹南非民主化之後的紀念地。
約翰尼斯堡於2001年設立種族隔離博物館,索維托有曼德拉故居博物館,憲法法院成為南非人權和文化的象徵,還有赫克托•彼得森纪念博物馆、工人圖書館及博物館(the Workers’ Library and Museum , WLM) ,南非民主自由遺產旅遊的套裝行程,變成城市裡串連的參訪地點。
開普敦有猶太博物館之外,還有大屠殺及種族滅絕中心CTHGC (The Cape Town Holocaust & Genocide Centre, Cape Town)、第六區博物館。南非大屠殺和種族滅絕中心(SAHGF)成立於2007年,有開普敦、德班DHGC、約翰尼斯堡JHGC三個中心。基金會發布2018年年度報告,說明共同任務:「回應研究納粹德國及大屠殺的合作計畫,進入南非國家高中教育課程,提供給師生教育及哲學方向。」提升對大屠殺及種族滅絕歷史的認知,當代社會運用這些歷史作為聚焦人權議題的平台。
2007年CTHGC董事會成立,相信:「了解過去有助於建立人權文化,並加強同情心。提出的道德和倫理議題,對於處理當代侵犯人權行為具有指導意義。」
另外,開普敦於1867年命名的第六城區,過去是一個混合社區,充滿活力,與城市及港口緊密相連。20世紀初,南非黑人開始被迫離開。1966年2月,根據「集團區域法」,第六區被宣佈為白色區域,1982年社區基本上結束。超過6萬人被強行帶到荒蕪的邊緣地區。
第六區博物館於1989 年成立民間基金會,1994 年12月舉辦名為「街道」(Street) 特展:回溯迫遷歷史,和博物館一起開放。博物館與住民記憶相融合,幾乎與南非民主化同步發展。之後舉辦〈深入挖掘〉(Dig it) 社會歷史,翻新的〈深入挖掘〉(Digging deeper)常設展於2000年開幕。為了追蹤博物館口述歷史演變,與西開普大學深入研究如何參與展示和表演,記憶工作揭開被隱藏和抹去的口述歷史。
博物館代表一個活生生的紀念場所,考量種族隔離立法對人們生活的各種影響,關注歷史經驗和主觀性,作為創建社區的方式;使自己能夠重申自我身份,珍惜傳統,面對歷史的複雜性。
2003年8月,博物館啟動長期戰略,從土地和文化歸還的紀念轉變為新興的遺址博物館。保留「地方感」,創造社區精神的有形形式,來增強人們記憶,2006年博物館申請將第六區宣佈為國家遺產地。
旅行頻繁的今天,紀念館或遺址如南非、台灣,具有提供國際社會交流、學習機會。這兩集介紹南非羅本島世界遺產、開普頓的博物館,和綠島舊監獄遺址,遙相輝映。 -
南非 羅本島博物館|旅行‧ 遇見建築#38 《世界大國民》
大家好,第38集,介紹南非相關的博物館。南非曾經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兩次文學獎,和北歐挪威的諾貝爾和平中心、瑞典諾貝爾獎博物館有關。
1989年底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南非受到重大影響,曼德拉於1990年2月無條件被釋放。他坐過幾個地方的黑牢,約18年時間(1964-1982)在開普敦外海的羅本島政治監獄度過。
南非諾貝爾得獎和南非20世紀後半重大變遷有關。1993年曼德拉和戴克拉克,同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基金會:「表彰他們通過和平手段,結束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努力,並為一個民主的新南非奠定了基礎。」新南非、新憲法、新時代,標誌走向21世紀的里程碑。1991年文學獎頒給戈迪默,2003年柯慈,他們的作品都描述了種族隔離時期的人性掙扎。
羅本島面積只有5.07平方公里,現在稱為Robben Island Museum,簡稱RIM,1999年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開普頓大學設有支援遺產的研究中心,作為南非國內學校師生學習爭取自由的朝聖地。從開普頓V&A港區的曼德拉之門,搭乘渡輪前往羅本島,見證爭取自由的象徵地方。
開普頓港岸改造,通往羅本島的曼德拉之門,三層樓玻璃外觀博物館,將V&A港區與羅本島連接起來。2017年9月,廢棄穀倉改造為非洲當代美術館(ZEITA MOCCA)開幕,港區新生活力,是種族隔離時代難以想像。前往羅本島參訪,結合整體的旅遊環節,羅本島的遺產特質,成為亮點。
羅本島博物館(RIM)的管理機構由南非藝術和文化部於1997年建立,為了「實現RIM使命的各種保護、教育、旅遊開發、研究、建檔和一般必須注意的遺產計畫;必須保護島上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及遺產;並對這些工作批判辯論,作為終身學習平台。為了「發展和推廣羅本島作為世界級的遺產地,象徵著人類精神在逆境中的勝利」,訂立了任務:培養最優秀人才、運用最佳運營資源、負責任地維護世界遺產、維持健康的相關者關係、加強公共關係、為所有訪客提供體驗、研究及詮釋高品質的知識訊息並加強敘述。
開普頓有大學支援研究歷史檔案、遺產政策和教育、營運的遊客議題,開普敦港口的民營旅遊企業、美術博物館基金會、曼德拉之門的博物館、遊客碼頭事務,整合為有效、深度服務遊客的方案及計畫。營運20年的羅本島遺產,累積豐富的經驗,蒐集來自世界各地遊客感受或批評意見,改善遺產經營方針,值得台灣參考。 -
瑞典斯德哥爾摩 諾貝爾獎博物館 (下集)|旅行‧ 遇見建築#37 《世界大國民》
大家好,第37集,繼續介紹諾貝爾獎博物館的特展、教育計畫、新館籌設。
最近8年博物館所舉辦的系列特展有:
2010年失踪的和平、諾貝爾—創新網絡;
2011年館藏珍品,文學獎索因卡(Wole Soyinka, 1934-,奈及利亞作家、詩人和劇作家,1986獲獎)的帽子、醫學獎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 1951- ,澳洲人,2005獲獎)的燒杯、和平獎的科菲•安南(Kofi Atta Annan, 1938-2018,非洲迦納人,2001獲獎)的手鐲,文物串聯故事。
2012年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 生於羅馬尼亞德國詩人,2009文學獎)的展覽。
2013詩人特朗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ömer , 1931-2015,瑞典人)的展覽、實現和平:一個世紀的裁軍。
2014年諾貝爾獎:改變世界的想法、藝術表現能否解釋諾貝爾獎?2015年獲獎者的靈感。
2016探索生命、科學素描特展。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文學叛逆。
2018年化學獎、改變世界的想法,如何塑造並繼續改變世界的巡迴展覽。
博物館重視教育計畫,例如
1.諾貝爾獎教育網:博物館認為沒有優秀的教師,就沒有新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加強教師的地位,鼓勵不同文化和國家的教師之間的交流。
2.諾貝爾獎教師峰會:每年10月由諾貝爾獎教育網絡舉辦的國際活動,是全球組織。
3.諾貝爾獎課程:關於諾貝爾獎的免費課程材料。博物館成立而發展出來的課程,向全球推廣,以20多年前設館前籌畫百年紀念展為基礎。
1998年基金會發起諾貝爾獎百年展,沒有任何文物,是基於一個想法、概念,就是創造力。籌設展覽三個階段,「生成和定義」關於創造力本質的問題?「設計和生產」以10部長片描述各種創作環境,2001年,特展在斯德哥爾摩展出3年。同時,複製於挪威奧斯陸開展。到東京,亞洲、美國和歐洲各地展出。
瑞典的諾貝爾獎組織和全球的公共展覽、會議、及其他所有特展活動的目的,幫助人們創造激動人心的相遇—敢於挑戰現狀的人,想要提出新問題的人、思考新思想、為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
諾貝爾基金會和斯德哥爾摩市於2011年9月達成協議,啟動新的諾貝爾中心。2014年4月,競圖評委會選出德國David Chipperfield和Christoph Felger設計,鄰近國家博物館,將瑞典藝術與設計相結合,讓訪客有機會更了解諾貝爾獎,達成「期待並承擔創建一個致力於鼓勵發現、創造力和新思維的建築任務。」不只瑞典期待新的和平中心,全世界的人們或許也有這樣的期待吧,諾貝爾已經成為全球的象徵。
首頁 《世界大國民》旅行 遇見建築